意识的本质:人与自然
本文将站在神经科学的角度探索一个终极问题:「意识」的本质是什么?
大脑的工作方式
大脑采用“分工合作”的工作方式,每个大脑区域都负责特定的功能:
颞叶
听觉、语言、……顶叶
运动功能枕叶
视觉功能额叶
认知功能:执行力、意志力、想象力、……
“额叶”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,功能和比例差别最大的脑区。
大脑不同区域之间,是密切合作的,在进行各种活动时,大脑都需要调动不同的区域一起活动。
比如在和人聊天时,就需要调用“颞叶”的语言功能、“海马体”和其他皮层中储存的记忆、“枕叶”获取视觉信号、“额叶”随时观察别人的反应,决定下一步要怎么说、怎么表现。
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大脑不同区域所组成的“大脑网络”来共同执行。当什么都不做的时候(发呆、……),大脑也有个“网络”会特别活跃,这个网络就是“默认网络”:
“意识”是什么
“脑干”是非常的关键的部分,它是大脑中最核心、最底层的区域,负责各种生命功能(呼吸、心跳),如果这个区域受到破坏或损伤,那么人就会完全失去意识。
即使“脑干”受到一丁点的损伤,人都会长时间地昏迷,“脑干”受伤的病人会变得“恍惚”,即使受到大量的刺激也只能恢复部分的意识,糟糕的情况下病人会陷入长期昏迷的无意识状态,并且很难唤醒。
清醒和(深度)昏迷是“有意识”和“无意识”的界限,“意识”的定义至今也没有准确(清晰)的答案。在人没有“意识”的状态下,人无法感知到外界,没有对自身存在、自身思维、体验的知觉。“意识”可以这么理解:知道自己的存在,对自己的存在的这种“获悉感”。
意识的“开关”
“屏状体” 是位于大脑的外囊和极外囊之间的一块厚为1-2毫米的扁平形“灰质”(一种神经组织)。
神经科学家“佛朗西斯·克里克”和“克里斯托夫·科赫”认为:“因为屏状体与大脑皮层多个区域有双向连接,所以可能在意识的产生中有重要作用。”
2014年,有研究人员意外发现,对“屏状体”进行电脉冲刺激,似乎能够开/关意识。研究者用高频率电流发出脉冲刺激一名癫痫病女患者的这个区域,这名女子失去了意识,停止了语言与肢体动作,毫无表情,记忆出现了“断片”,对视觉刺激毫无反应,呼吸变慢了。当刺激停止的一瞬间,她立刻恢复了意识并对刚发生的一切彻底失忆。
图中,红线标出的就是“屏状体”。
有研究机构首次在老鼠的大脑中发现3个巨大的神经元。他们首先通过培育一支特殊品系的小鼠,使它们屏状体中神经元的特定基因可以被某种药物激活,进而表达一种可以遍布整个神经元的绿色荧光蛋白,然后再对小鼠大脑进行10000层断层扫描和3D重建,来追踪整个神经元。这是第一次,科学家侦测到一种(3个)巨大神经元缠绕在一只老鼠的整个大脑周围,并且跨越大脑两个半球,非常密集地连接在一起。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神经元来自于屏状体,并且与多个脑区存在广泛连接,因此人们猜测这些神经元有可能与意识的产生密切相关。
有关“屏状体是否是人脑产生意识的必要区域”,还是需要后续的研究来支持。
丘脑对意识的作用
有研究发现,“丘脑”内的损伤会导致昏迷,持续地“电刺激”“丘脑”区域会唤起一些长期昏迷的人,并且“丘脑”广泛连接着大脑皮层相距遥远的不同区域,这些都是意识的特征。
但是通过对小老鼠的研究,发现损伤它们的“丘脑”之后,貌似并没有对它们的脑电和行为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,并且对一些有严重脑损伤和意识障碍的病人的研究发现,没有观察到他们的意识程度、觉醒程度和“丘脑”萎缩有正相关。
当人们经历一些“睡眠幻觉”的时候,他们这时候是有意识的,但他们的“丘脑”实际上已经处于“去激活状态”了,已经不活跃了。
综上,关于“丘脑”对于意识来说到底有多重要,暂时还没有答案,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。
动物是否有意识
由于动物没有(人类)语言,它没法告诉你自身的体验和感受,所以对于动物意识的讨论,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讨论。
“DNA双螺旋结构”的发现者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“弗朗西斯·克里克”的主要观点认为:“所有的动物(包括喜鹊、乌鸦、金鱼、猫、狗、章鱼、老鼠、……),都是有能力执行复杂的、学习性的、非机械性的行为,如果人类需要意识来执行复杂的行为,那么动物为什么不需要意识呢?动物很可能也需要意识来执行这些复杂的行为。”
比如说一个高度社会化的动物–蜜蜂。一只蜜蜂的大脑重约1mg,和人类的九千亿个神经元相比,它们的大脑仅仅包含一百万个神经元,但即使是这么小的大脑,也使得它们能够了解世界,并通过“摇摆舞”来和同伴交流。
通过观察蜜蜂的活动可以发现,一群蜜蜂它们是可以自己决策,来选择最安全的“安巢地点”。
另外,蜜蜂还能从不同的人脸照片中识别出特定的脸(它能认出你)。
再来说说另一个“高智商”的动物–章鱼,科学家们把它从海里搬到了实验室之后,观察到了它惊人的适应能力:在实验室里生活了大约一个星期之后,它便不再躲藏,开始好奇地四处游动,观察着容器周围正在发生什么。
甚至有研究提出:章鱼是有不同的性格和脾气的,并且它们很喜欢“玩”,还有不同的使用眼睛和手臂的偏好。
研究还发现,章鱼经常热衷于用其他的颜色和姿势互相交流,随着颜色和手势的变化,它们的行为模式也会跟着改变。如果两只章鱼用深色互相靠近,它们的冲突通常会升级–它们会打起来,而如果一方的颜色变浅(怂了),就意味着它可能打算溜了~
章鱼有着数量和人类接近的 “碱基对”,并且有33000个“蛋白质编码基因”,而人类只有20000~25000个。章鱼的大脑中有5亿个神经元,是大鼠大脑中神经元数量的2.5倍。
此外,还有很多其他动物都能认出自己,知道自己的同伴在观察自己,还会说谎和欺骗。
达尔文在著作中也提到:“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之间,并没有清晰的心理界限。”
很有可能,只要是多细胞的生命体,就可以体验外界的刺激,就可能可以产生出意识。相比起人类的大脑来说,它们的大脑可能更小、复杂性更低,它们的意识体验可能没有那么细腻,比较原始一些,并不能因为这些就认为它们没有意识,即使是一条蠕虫,都有自己活着的这种模糊的感觉。
意识科学家“科赫”认为:任何复杂系统,都自带“心灵”属性,并且会有最低的意识存在,觉得自己是一个系统。如果这个系统崩溃了,意识就停止了;而系统越复杂,它可以体验到的意识状态也更加繁复。
“意识”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:“意识”的存在需要边界。意识的存在并不是“连续一片”的,你的意识是你的意识,我的意识是我的意识,这两者是相对独立的和分离的。
裂脑人的意识
人类的大脑分为左脑半球、右脑半球,连接两个半球的白质带被称作 “胼胝体”,它包含有2~2.5亿个神经纤维,是左右脑沟通的重要通道。
在20世纪60年代,为了治疗有严重癫痫的患者,当时最好的神经科医生会切断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,这样就可以抑制一些严重癫痫患者的大脑同步电信号的传播,以此来治愈癫痫,而这些癫痫患者也因为左右脑“分家”被称为“裂脑人”。
正常人大脑的两个半球经胼胝体连接,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。但是胼胝体被切断后,身体两侧就分别交由一侧的大脑管理:左脑控制右半侧,右脑控制左办侧。
“神经生物学”领军人物,同时也是诺贝尔奖得主“斯佩里”,他和他的团队做了非常多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和实验,最终提出了著名的 “左右脑分工理论”:左脑作为“优势脑”,更擅长分析、逻辑、计算等相关内容,右脑则更擅长画画、空间、艺术、音乐相关的内容。
那么问题来了:裂脑人左右脑的连接切断后,是不是意味着一个脑子出现了两个意识?
“佩斯里”通过相关的实验结果给出了结论:左脑和右脑都具有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功能。
裂脑人在左右脑“分家”后,获得了一些独特的能力,它们能够左右开弓,两只手可以同时做着完全不同的两件事,像“左手画圆,右手画方”这种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,对他们来说却很简单。但这个能力也附带了一种糟糕的疾病,叫做“相异手动综合症”。
右脑因为失去了表达观点的嘴巴,只能通过控制左手表达。因为左右脑无法沟通,所以当左右脑观点不一致时,就会造成“行动上的冲突”,比如“右脑(左手)刚把东西拿过来,而左脑(右手)转眼就又把东西给放了回去。”
“佩斯里”的其他实验也充分表明:左脑不仅有着说话的能力,同时它还是一个“讲故事的小能手”,左脑尽管不能了解到右脑所获悉的信息,但是它可以通过已有的信息猜想右脑行为的深意。
结语
因为篇幅原因,很多实验过程都省去了,只写出了最后的结论和个人的理解。如果对其中某些理论或实验过程感兴趣,可以自行从文中提取关键词到搜索引擎查找相关文献。